医学院关于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院赛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学工办发布时间:2024-12-02浏览次数:72

各位同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重要回信精神,响应国家“双创”战略,展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成果,激发学校师生创新创业奋进精神,遴选培育优秀项目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省赛、国赛,学校决定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参赛赛道方案

根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相关方案,本次校赛暂定设置: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国际赛道,学院根据项目实际选择对应赛道参赛。

(一)高教主赛道

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不多于15(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校赛不区分本科生、研究生组,根据项目所处阶段,设置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1.创意组项目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国赛通知下发之日(一般为20256月前)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不含在职教育)。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项目

参赛项目在大赛国赛通知下发之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一般为20256月前),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3,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51%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该赛道参赛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不多于15(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公益组项目

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项目

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参赛项目在大赛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项目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太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 的不予认可),且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产业命题赛道

该赛道以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目标。

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需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5731日前正式入职)。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

(四)国际赛道

国际赛道以深化创新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实现“更国际”的目标,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为目标。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均设置创意组、创业组。

参赛团队所有成员须为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负责人的国外院校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

三、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项目的报出单位确定所代表的参赛学院。参赛团队须在项目申报表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届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五)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199031日及以后出生)

四、赛程安排

(一)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1.学院初赛(20241120-20241230日)

请报名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团队负责人于12231700前将《浙大城市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项目申报表》(附件1),项目文本材料(项目计划书、项目文本PPT),《浙大城市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项目汇总表》(附件2),以“项目名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院赛材料”命名,材料电子版提交至邮箱:ouyangyj@hzcu.edu.cn,无需提交纸质版。学院推荐项目数量不超过3个。

2.校级复赛(20251月上旬)

学校复赛以书面评审的方式进行,结合初赛成绩和专家意见,评审出优秀作品入围决赛。

3.校级决赛(20253月)

学校决赛将采取路演答辩的方式进行。创业学院将邀请大赛专家对入围决赛作品进行路演评审,最终评审出校级一、二、三等奖和优秀项目奖若干名,并从中选拔优秀项目推荐参加省赛。

(二)产业赛道、国际赛道安排

1.产业赛道

产业赛道设置命题征集阶段,请各学院充分了解产业赛道参赛规则及要求,鼓励学校科研团队在前期积极对接企业,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行命题联合申报。届时大赛组委会针对申报的产业命题进行评审遴选,参赛团队面向入围命题进行报名。

有意愿报名的团队,于202512前提交《浙大城市学院产业赛道参赛项目命题征集申报表》(附件3至邮箱:ouyangyj@hzcu.edu.cn。产业赛道学校另行组织评审工作。

2.国际赛道

鼓励各学院,动员国外留学校友、国外合作院校师生、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参加国际赛道。请各学院持续挖掘优秀项目,成立国际赛道团队。

有意愿报名的团队,于2025320前提交《浙大城市学院国际赛道参赛项目申报表》(附件4至邮箱:ouyangyj@hzcu.edu.cn。国际赛道学校另行组织评审工作。

五、大赛联系方式

学院赛事联络人:

1.办公室:理2-410

2.联系老师:欧阳老师,联系方式:0571-88018734

3.邮箱:ouyangyj@hzcu.edu.cn


创业学院赛事联络人:

1.办公室:创业学院办公室-教四207

2.联系老师:黄老师,联系方式:0571-88285182

3.邮箱:cyxybg@hzcu.edu.cn 


医学院  

2024122

  

附件1:《浙大城市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项目申报表》

附件2:《浙大城市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项目汇总表》

附件3:《浙大城市学院产业赛道参赛项目命题征集申报表》

附件4:《浙大城市学院国际赛道参赛项目命题征集申报表》

附件5:大赛参考材料包

1)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获奖名单。

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

3)商业计划书模板

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产业赛道入围命题清单


附件1-4、大赛各赛道申报表及汇总表.zip

附件5、大赛参考材料包.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