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青山,磐医行善——访魏绍相奖教金获得者潘建平

发布者:党政办3发布时间:2019-05-29浏览次数:458

潘建平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感染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高校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他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师者,醉心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指引学子踏浪逐梦;他也是一位遨游科海的学者,潜心医学研究精益求精,带领团队勇攀高峰。他儒雅谦和而不失风度,他严厉执着而不失亲切,他就是这么一位集师者和学者于一身的践行者,固守着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医学院师生携手并肩,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谆谆师语,育学医之心】

潘老师作为医学院教学副院长,非常重视医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路径设计,从提升课程质量为基础,从优化课程体系为核心,不断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对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考研深造的培养导向,从分院的总体布局到自身的具体实践都有很好的成效,近几年医学院的考研率逐年攀升,已经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健全的机制。

他担任临床医学专业1201班和1701班的班主任,不仅关注同学们的学业,更关心大家的生活,结合自身经历,寓教于乐,将枯燥冗杂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为班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级风貌。已经毕业的临床1201班全班有10人考上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宁波大学等院校研究生,读研率达到30.3%。临床1701班的同学们也以同样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优异,与班主任潘教授亦师亦友,在医学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interviewer潘老师,大部分同学选择学习医学专业,有可能只是因为对某个医学专业领域产生兴趣,那您认为现行的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更加重视专业性的培养吗?

潘老师:首先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核心,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即考虑到医学基础知识机构的完整性,还要考虑到与后期实践以及今后的执业有很强的连贯性,以便更好地将临床思维路径融会贯通,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interviewer那您认为现在的医学知识需要结合的是不仅有身体,还有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教学吗?

潘老师:现代医学的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我们医学生的培养也是基于这样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教学环节,课程设计都有考虑,来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现代医学的社会需求相接轨,这条路很长,我们将一直探索下去。

 

【铿锵之路,铸科研之魂】

近年来,潘老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大横向课题1项,其他科研项目5项;Oxid Med Cell LongevPLoS OneOncol Rep等杂志发表SCI论文7篇、一级刊物论文7篇;应邀参编由国际著名肿瘤学家——Leticia Rangel主编的专著——Cancer Treatment——Conventional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1部;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潘教授在科研上,率先垂范,惟真是求,作风严谨,每周主持课题讨论会,对课题组取得的研究结果和碰到的困难进行分析讨论,指导课题研究。

不仅如此,潘教授还甘为人梯,指导年轻教师科研和课题申报,立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项,省级课题6项;指导本科生科研,立项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和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15项,发表IM期刊论文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学科竞赛,获得三等奖2项。求是进取,开拓创新,潘教授一直秉承这样的信念,在充满艰辛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interviewer潘老师,您是如何看待大学生科研的呢?

潘老师:参加科研进行医学相关课题研究对大学生是十分有益的,这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出科学问题,而且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interviewer科研这条路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和老师同学组队进行课题研究,也是同学们能坚持下去,潜心钻研的动力之一。

潘老师:对,科研之路十分艰辛,充满荆棘,为了解决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的人半途而废,没能坚持到最后。但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和斗志,从而做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最后到达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雄医之志,拓风华视野】

潘老师目前主讲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英语I、医学英语II和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5门课程。其中,潘教授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撰写英文版实验讲义——A Practice Guide to Immunological Techniques》,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化教学发展,于20152016-2学期通过双语课堂认证,该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认为收获极大,值得推广

 

interviewer潘老师,您认为我们医学院对外交流对于医学生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呢?

潘老师:好处当然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拓展同学们的国际视野,了解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体系和医疗体制,而且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短板,正确定位,不崇洋媚外,不夜郎自大,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我现在开展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目的就是促进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为对外交流打好基础。

 

小编采访完,已经早过了下班时间,不好意思,为了采访,耽误你们吃饭了,暖暖的话语溢满心间,当我们走出办公室,用眼睛的余光又看见潘老师继续伏案修改桌上的一大堆材料。迎着初夏的和风,小编一行走出恢复平静的理大楼,星光已经洒落,夜空依旧绚烂,似乎感觉到有一颗闪亮的星在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很远很远........

 

 

文:朱林